close

FEARTH-F1_01.jpg

改裝升級以實用為目的是我的第一考量,視覺效果擺第二!

去年甫升級了輪圈加大之後,降車身的念頭一直掛念於心,

(可參考:TOYOTA ALTIS 2016年式 升級第一彈:鋁圈加大)

由16吋升級為17吋輪圈,雖輪圈加大但輪胎扁平比降低,整體大小是幾乎沒變,

當然視覺上也不太有什麼差異,甚至還有輪子變小錯覺~

由於三年多的奔波里程也屆滿10萬公里,避震系統的使用壽命將至已是早晚問題,

整組減震筒與彈簧一起換掉才是上策,否則單為了降車身而換彈簧,

之後又會為了整體效果而想東想西,勢必不久又可能因為減震筒壽命已達而得換,

兩相匹配始終不會是最佳狀態,對於單純想換彈簧的車友務必要三思!

由於我的里程跑得很快,一旦考慮換整組避震,接著就是品牌選擇問題,

TEIN、KONI都是海外知名大廠,各有擁護者,價格也不低,

為了避震如何做升級,也是幾經和一銘陞的蔡兄多次討論,

最初也是有提議省錢單換彈簧方案,也有不錯的彈簧品牌選擇,

但考量我使用年限和里程,還是決定整組更換,蔡兄依照過來人經驗,

力推頗高CP值的臺灣品牌法爾斯Fearth,後續查了這品牌的評價也不錯,

直到過年前才撥空約時間進廠處理!

FEARTH-F1_02.jpg

由於避震器的更換需耗費較長時間,變速箱油也一併做更換,可見到底盤加了風扇加速降溫。

FEARTH-F1_03.jpg

FEARTH-F1_04.jpg

選擇使用的是法爾斯F1,屬於品牌的入門款,其特點有20段阻尼,即調整避震的軟硬程度,

簡單來說,避震系統是由減震筒+彈簧構成,遇到坑洞的縱向受力時,彈簧先受力,

再傳導至減震筒利用阻尼機構去緩衝抵銷,而橫向受力往往就是單靠彈簧居多,

可以想見,如果只依賴彈簧受力,車上的乘坐感受會像坐船搖晃不停,而少了彈簧,則又會過於死硬,

但通常來說,彈簧掛掉的機率應該少於阻尼,很多時候都是阻尼已經失效,

自身經驗遭遇是阻尼可能漏油,一旦油漏的差不多哪還會有作用呢?

但有些未必室外觀看的到情況,如遇到像是路面減速墊,阻尼沒作用時會因為彈簧大幅度的壓縮觸底,

這時就會聽到撞擊聲音了!

回到先前提到單換短彈簧的作法是否理想?有說法是容易讓減震筒短命?

這邊推斷此說法原因是,短彈簧衝程變短,如果過軟的彈簧勢必容易壓縮到底,

而將所有受力導向減震筒,如此減震筒豈不短命?!

因此才會有些品牌推出號稱可匹配原廠減震筒使用的彈簧,可以推想是把硬度提高,

那麼舒適性是否會影響呢?這是一定的,只是接受度因人而異,

那麼究竟怎麼樣的減震筒要匹配什麼硬度的彈簧?這難以有量化數據提出,

若以過去中學所教授關於彈簧受力的虎克定律來說,應該所指就是彈簧常數K值,

但一般避震器倒是幾乎未見會提這個部分~

而若是整套避震器更換,對於強調可調式避震器,不僅高度可調整,連阻尼力都可以有調整空間,

讓使用者改變了車身高度、彈簧衝程的同時,阻尼力也可以有所調整空間,

法爾斯F1即是屬於這樣的產品。

FEARTH-F1_05.jpg

蔡兄與陳兄兩人搭檔耗費了三個小時多進行安裝、調校,

原本輪胎上緣和輪拱間隙大概達到六、七指的高度,目前降到約三指空間,

降幅非常有感,輪胎的視覺效果也放大了。

FEARTH-F1_06.jpg

FEARTH-F1_07.jpg

FEARTH-F1_08.jpg

對於降了車身之後,當然不僅是為了好看,

行車的穩定性提高,在高速時的飄飄感降低了,

高速過彎時的側傾有顯著改善,緊急狀況的變換車道對車身穩定操控也增加,

當然缺點是,路面的顛簸感增加,這就得靠調校來取得一個平衡點,

再來就是車身降低對於路況需要特別留意,不然容易磨到底盤!

這邊附上一段日本KYB闡釋避震對行車安全是如何影響的,非常的淺顯易懂的好片:

 

arrow
arrow

    stanley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