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開始自己洗車後,對於使用電動工具上蠟就開始注意,也許年紀大了,沒那麼好體力,
上蠟到了後半就多少有些後繼無力,連帶影響上蠟的品質,下蠟有時也會下不夠乾淨,
確實上蠟並不需要多費力(施壓),但耗費體力的是手不斷的轉或移動(看是採取畫圓或其他移動方式),
想要上蠟上的均勻漂亮,我想應該是對體力消耗滿有感的,冬天當運動暖身不錯,夏天肯定噴汗!
無線打蠟機的選擇不少,一種是從傳統電動工具起家的品牌來挑,
如BOSCH、Makita、Dewalt、Milwaukee等,
但會發現這個坑頗大,因為機器多採用18V系統,屬於中高階產品,
機器本體、鋰電池、充電器等一併採購下來,應該萬把快跑不掉,
優點是不論機器本體、鋰電池都有一定程度的可靠度,多功能取向,
缺點是價格高,轉速也較高,通常沒有偏擺設計。
另一相對較便宜選擇是專為上蠟設計的無線打蠟機,
如OLIMA無線打蠟機、雪豹無線打蠟機、KT-X無線打蠟機等,
上述提到三款為網路上討論度較高的,價格也是相對較高的,這是在這個無線打蠟機圈子內而言,
從千元有找,到三千、五千元都有,跟傳統電動工具品牌相比價格至少差了一半了,
優點是多有考慮偏擺設計、轉速與扭力較低(因採用12V電力系統或更低),
缺點是功能單一,僅適合上蠟或下蠟,玻璃清除油墨等用途,受限於電力其扭力較弱。
我後來選擇大概也是從上述提到三款來選,考量電池無法自行更換問題,OLIMA或雪豹都不考慮,
最後鎖定在KT-X,這個機種可能跟中國那邊的倍孚有些關係,外觀和細節有諸多的雷同,
其中的商業秘密不得而知,KT-X的第一代產品據K-WAX曾在YouTube提到,
是K-WAX和VANGUARD共同研發,而VANGUARD後來還有出第二代產品,
這部分我在K-WAX就沒看到相關訊息,一、二代產品重要差異是:
- 拋光盤採六角螺絲固定,不易鬆脫與滑牙
- 輔助握把與電池底部新增橡膠保護設計
- 漸少操作時的負擔,操作使用手感佳
- 偏心軸優化設計,穩定度更高
其中要注意的是,電池一、二代不通用,有改變了電池外殼形狀所致,我覺得這真是糟糕設計!
電池明明仍是12V系統,卻不讓他盡量能通用!
另一是偏心軸優化設計讓穩定度更高,這點在官方測試影片有提出,
對於使用手感較佳,不會使用時容易手麻!
幾經考量後,選擇了KT-X二代產品,除了功能的改進,也比較信賴VANGUARD的售後服務。
(以上圖片引用自官網)
實際產品本體照仍難掩這應該是中國貼牌產品吧!?
外箱的質感就是一般般,如果手上買過傳統電動工具,摸過那外箱質感一定能體會差異。
以這價位能夠有兩個鋰電池、充電器,確實是滿經濟實惠,美中不足的就是電池泛用性差,
大家都在電池外殼動手腳,以致於電池不能輕易相通用,
如果鋰電池品質夠好、夠穩,這倒也不是大問題,但需要時間考驗看看。
原配的是六吋盤,目前我以另外購買更換為五吋盤,比較方便沾取固蠟使用,
因為一般固蠟口徑有五吋或六吋,選擇五吋比較方便,
雖然六吋盤也是可以上五吋的海綿,但是施做過程機器或是綿盤容易有敲倒車殼風險,
為了省這點小錢去誤傷到,可是得不償失!
最近使用一陣子心得是,電動工具施做果然大幅提昇效率啊!
上蠟過程省力許多,可以把更多氣力用在下蠟,而且上蠟可以更輕薄均勻,讓蠟品效果更好發揮,
機器的偏擺功能算是對於新手避免失敗的一道保險,一般來說是為了避免上蠟產生太陽紋,
但造成太陽紋的成因滿多的,不單是機器問題,
如車漆面是否確實乾淨,上蠟棉是否乾淨,上蠟過程是否不當施力,這些都可能會造成太陽紋的產生,
使用技巧大概就是輕輕的握持,讓機器很快跑過漆面,讓蠟均勻地薄薄覆蓋上去,
這樣不但下蠟輕鬆,也會發現可以得到更好的打亮效果!
這款KT-X的電力續航力,一顆電池跑過一次美容蠟、一次上蠟,相當於兩車量都還有剩,
我想保守估計應該三或四車是可能的,在慢慢測試看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