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AirPodsPro-1.jpg

自2019年真無線藍牙耳機百家爭鳴,推出有主動式降噪功能的真的不多,

就SONY與APPLE,嚴格來說還有一個APPLE孿生兄弟Beats,但偏向掛耳式就不列入,

2020年理應會是主動式降噪耳機更進一步局面?!但迄今尚未有風聲...

在使用了Mavin後,便決定一定要入手一副主動式降噪的真無線藍牙耳機,

好讓我在通勤搭車時可以更自在愉悅地渡過這段時間,

當然選擇就落在SONY WF-1000XM3和APPLE AirPods Pro這兩者間,

這陣子可謂是將所有評測都翻過一輪,瞭解對這兩款耳機的褒貶,

大致上來說伯仲之間,整體仍會是AirPods Pro稍稍勝出,

勝出的理由是從體積、防水、通話品質等方面。

論降噪技術

AirPods Pro有H1晶片,WF-1000XM3有QN1e晶片,普遍評價降噪能力是相當的,

對一般引擎低頻聲有很好的抑制,對於高頻、人聲的降噪效果同樣也較弱。

在操控方面,AirPods Pro單純提供三種模式切換:降噪、關閉、通透,

同時透過外部、內部兩個麥克風來偵測聲音,以產生抗噪波抵銷噪音。

AirPods_Pro-1.png

SONY_wf_1000xm3-1.png

SONY_wf_1000xm3-2.png

而WF-1000XM3有額外的APP控制,對於降噪功能提供程度不等的調校,

老實說,初次上手挺好玩的,但仔細想想又不是很必要,AirPods Pro三段式切換較為簡潔,

較可惜的是WF-1000XM3對於降噪技術並沒有太多細部著墨。

論音質特性

音樂的聆聽絕對是SONY強項,畢竟在耳機、音響領域一直在耕耘著,在WF-1000XM3用上DSEE HX技術,

號稱可將CD或MP3等壓縮音源資料升級到接近High-Resolution Audio品質,

單體部分則採用一般較為常見的6mm圓形單體。

AirPods Pro採用了較為少見的11mm單體?!也因此外觀有著奇特的造型,擴音控制核心也由H1晶片擔當。

AirPods_Pro-2.png

論聲音表現,多數評測幾乎對WF-1000XM3一致好評,加上APP又可額外音場調校,讓聲音的可塑性有空間,

對SONY的聲音一貫印象是華麗、重口味的,或者說非常的修飾,但哪個耳機的聲音不是修飾出來的?

只是SONY比較會抓住大眾口味,修飾出一種多數人都愛的調性。

但AirPods Pro表現仍是有一定水準,只是在這樣的售價之下,大家不免會將其和BOSE、SENNHEISER等相比,

有些人形容AirPods Pro聲音表現像白開水般平平淡淡,倒也貼切,只能說中規中矩但耐聽。

論體積、續航力及其他特性

WF-1000XM3有著相當不錯的續航力,開啟降噪時,仍可有6小時使用時間,搭配充電盒可達24小時,

反觀AirPods Pro,開啟降噪時只有4.5小時,但搭配充電盒同樣可達24小時,

或許WF-1000XM3為了滿足耳機推力需求,大膽採用較高電容量電池以獲取更好續航力,體積自然無法縮小,

且耳機操作的觸控面也因此得利較大,操作手感是較佳,但整體從耳機的體積、重量就幾乎大一號,

我想對於男性使用者應該影響較小,但對於女性就很有影響,較小的臉型、耳朵可能較難適配這樣的耳機,

再者,WF-1000XM3的充電盒不只是大上一號,幾乎是AirPods Pro快兩倍大,也是令很多人望之卻步,

為了讓續航力增加必須使用較大的鋰電池,且要兼顧兩支降噪耳機的收納,也真是無法妥協~

AirPods Pro的充電艙具備無線充電功能,而WF-1000XM3則沒有,

如果AirPods Pro的充電艙可以有不具備無線充電功能選擇就好了,價格上還可以再降低些。

AirPods Pro具備了防水等級IPX7,而WF-1000XM3則沒有,這點WF-1000XM3就有點可惜了,

畢竟有防水能力還是稍具優勢,不過WF-1000XM3偏向定位商務用途,看看他形象廣告...

AirPods Pro就比較全面性,想戴著運動也尚可,拜入耳式設計有一定牢靠度,

WF-1000XM3較大也較重些,如果耳形配戴不夠牢固,還是別想說戴著運動,萬一掉了又沾到液體就囧了。

開箱~開箱~

開箱已經不新奇,大家都比較在意的是否值那7990的價格吧!

現在大部分的產地幾乎都在世界工廠,比較強調是哪裡設計,

裡頭只有簡單的說明,細節還是得官網看。

AirPodsPro-2.jpg

配件簡單,本體外,就是多兩副不同尺寸耳塞,和一條連接線,

注意喔!這條線是使用USB TYPE-C對Lightning的。

AirPodsPro-3.jpg

馬上將隨購的矽膠套穿上,不然不慎手滑會很心痛...

選了這一款仿布質處理的表面,讓矽膠質感不那麼明顯,觸感也略有不同。

耳機部分的黑色構造為麥克風,每支耳機上搭載兩個麥克風來做收音、降噪。

AirPodsPro-4.jpg

AirPodsPro-5.jpg

AirPodsPro-6.jpg

拆掉耳塞套後,一窺單體樣貌,算是特規,市面上應該尚無耳機做這種形式,

想要買可以相容的耳塞得再等等看有無廠商開發了!

在照片中另一角度可見到如外部的黑色構造,即是耳機的第二個麥克風位置。

AirPodsPro-7.jpg

在耳機下方處另可見較小的黑色構造,為洩氣閥孔用來透氣,避免入耳式耳機配戴時產生耳道內外壓力差的不適感。

AirPodsPro-8.jpg

購買之初,除了APPLE和SONY,當然是還有少數其他主動式降噪耳機的選擇,但評測的結論多半效果不佳,

個人主觀認為,主動式降噪耳機非常吃技術,撇開APPLE不說,SONY或BOSE都是長久在這塊領域耕耘的,

通常主動式降噪都會強調有一顆專門處理的晶片,而這東西又不像是藍牙晶片各家廠商都可以輕易用上,

以致於真無線藍牙耳機可以到處都是,所以我個人還是比較信賴大廠。

使用經驗

購得耳機使用也有兩週多,測試環境有室內、戶外、開車、搭乘高鐵與捷運等場合,

總體來說,降噪程度保守說可以有5-7成效果!

初配戴算是很有感,戴久了、習慣了,對於噪音頗大的環境來說就覺得...還是有噪音,

但直接感受是,不用將音量開很大來強壓環境噪音,

室內或戶外,對於冷氣低頻聲、風切聲,或如百貨大空間裡的背景迴響,降噪效果極好,

高鐵上的引擎低頻、風切聲也有不錯效果,但還是可以感受一定程度的低頻噪音存在,

這樣的感覺與搭乘捷運一樣,不過捷運還有行駛時轉彎的高頻鐵軌摩擦聲,高頻降噪就沒那麼好,

降噪效果越好,可想而知對耳道的負壓感也會越強烈,這樣感受是否能適應、接受因人而異,

通常來說,如果開啟音樂狀態,這種感受會不那麼強烈,自己初戴是有些不習慣,但過陣子就還好,

對於敏感者,是需要在意的,有些人敏感到甚至會頭暈、反胃,建議就真的要去試聽看看。

通話部分表現,APPLE產品向來不容質疑,帶在耳朵上的麥克風不需顧慮敏感度是否足夠,

聽、收音品質不因為使用藍牙傳輸或距離而打折扣。

另外比較怪的是,在高鐵上倒是有幾次莫名斷線,不知是否有干擾緣故,

斷線狀況是聽音樂或看影片中途訊號斷了,但檢視藍牙還連線著,需要在手機上切換音訊才會恢復,

雖然我iphone7老了點,但好歹iOS也已經更新到最新了,這狀況也只在搭乘高鐵發生過。

最後...

SONY WF-1000XM3如果可以等到6390價格,尤其配合線上購物活動送保護套,其實非常可以考慮~

arrow
arrow

    stanley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